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一直以来发挥着显著作用。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主要创立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原院长张颂深刻指出“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说的就是播音员主持人在二度创作别人写好的稿件的时候,要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表达,为稿件增添色彩。在没有稿件可以依托的情况下呢?要做到“出口成章”。这句话一直被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奉为圭臬。尤其是在媒体环境发生巨变的当下,无稿件依托的情况下主持人的即兴表达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主持人是否称职和优秀的重要指标。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即兴状态下的表达能力,以适应主持人岗位和媒体技术发展的对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二、课程团队简介

赵娅军 教授、博士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高校工作部常务理事,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学科组专家,中国新闻奖山西评审委员会专家,山西传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带头人,山西省演出行业协会脱口秀表演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太原市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双师型优秀教师,荣立省一等功一次。
长期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教学研究方面,近期主持省级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实践》,参与了省级教改课题《融媒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改革》。指导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健康说”公众号建设项目》已被确定为省级大创项目。2018年参与建设的《演播室新闻摄像技术虚拟实验教学项目》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9年还获得了学校与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联合颁发的“中广电”奖教金,在教学方面获得了认可和鼓励。主要研究方向为播音与主持艺术基础理论、主持人口语传播、戏剧影视理论与批评,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主持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参与10余项省部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科研课题。

王瑜 副教授、硕士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普通话测试员。从事播音主持教学工作十余年,主授即兴口语表达、播音发声等课程。近年来,致力于有声语言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主要研究主持人口语传播及影视理论,曾在《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传媒》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音像制品《中国神话故事》,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李书贤 副教授、硕士
从事播音主持教学工作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素养、口语传播规律等。发表论文《融媒环境下主持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主持人人际传播特征分析》等三十余篇,著有专著《广播电视口语表达》,参编教材《电视新闻专业英语》,出版音像制品《中国神话故事》、《山西年俗故事》。主持2019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山西卫视新闻类节目公信力调查研究》,参与多项省级课题。

刘嘉 副教授、博士在读
传播学哲学博士候选人,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山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有声语言艺术、口语传播、媒介与文化等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教)研项目6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教)研项目近20项,出版个人有声语言艺术作品2部。为国家电网、中国工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山西思软科技有限公司、广西钦州市广播电视台、朔州市广播电视台、运城市盐湖区广播电视新闻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做演讲艺术、人际沟通、播音主持业务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李卫锋 副教授、博士
山西省语言学会理事,山西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为方言学、应用语言学。近年主授课程为:现代汉语、即兴口语表达、科学研究方法等。曾参与教育部、国家语委、高校古委会等国家级项目5项,参与省级项目2项,主持省级项目2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国家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出版《汾阳方言研究》《山西汾阳方言语法研究》等专著3部、编著《品德修养谚语》1部。

赵文丽 高级编辑
多年媒体从业经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太原市“十佳”编辑记者,山西省首届大专学生辩论赛主席,参与创作的作品曾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及多项国家级奖励。主要从事即兴口语表达、电视节目主持、新闻现场报道等课程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口语传播、新闻实务等领域,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持省级教改课题、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各一项。